《浙江教育报》 2025年11月21日 报道
上自习有自习搭子,赶“早八”有上课搭子,吃饭有饭搭子,甚至游戏也有线上搭子……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童梦妍的生活里,处处有搭子。不会孤单、没有深交的压力、比较轻松,是童梦妍认同“搭子社交”的主要缘由。
在童梦妍这样的05后大学生的世界里,找搭子已经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风靡的搭子文化重塑了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也悄然影响着他们看待同学和集体的视角。高校育人工作如何捕捉这一变化,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身心获得更多元的滋养?本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定义:熟人之上,朋友未满
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辅导员杨继敏发现,学生们交材料、完成各项活动任务时,总是结伴而行,或合作完成。不只如此,爬山、观影、逛街、健身……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搭档。“这个搭档不一定是室友,而是最有利于完成那件事的人,甚至可能来自不同学校、学院、专业和年级。”杨继敏说。
这种“搭子社交”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新理解。“传统的社交方式通常深刻而持久,而‘搭子社交’是基于特定需要形成的弱连接,有明显的任务导向。比如,饭搭子只是一起吃饭,情感交流比较浅,也有明显的边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谢振旺告诉记者。
浙江工业大学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琼将搭子关系形容为“熟人之上,朋友未满”。“学生们觉得,相比投入心力经营友谊,找搭子结伴做同一件事,情感卷入度和时间成本更低,效果却相差不多。下一段需要陪伴时,再找对应领域的搭子即可。”
“搭子社交”的流行有其土壤。在杨继敏看来,部分搭子完全是按需组建,如一名学生想爬山或考研,但他的朋友未必有此需求。这时,找搭子就成了选择。衢职院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欧阳洪萍认为,“搭子社交”建立在“一起做某件事”的基础上,学生无需担心是否合得来、是否会冷场,降低了社交的边界、期待和投入,也减少了失望风险。“互联网时代,借助各类网络社群,年轻人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他们更注重交友的功能性,因此倾向更有效率的轻社交。”周琼补充道。
然而,“搭子社交”的“短平快”特性,也在动摇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构。谢振旺就发现,近年来,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在下降,“学生更倾向于单人社交,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浙工大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刘铭心认为,“搭子社交”的强黏性容易形成社交壁垒,导致学生对班级、寝室等集体的关注度降低,弱化集体归属感。
同一寝室各自埋头、隔壁寝室互不相识、大四仍认不全同学……高校中这类“熟悉的陌生人”现象日益增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汉玲发现,当下大学生善于在线上建立社交关系,线下却难与身边同学建立坚固联结。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团委书记李翔也注意到这种“群体性孤独”现象——人际关系趋于浅层化,在学业压力与情感疏离交织下,形成了“成长孤岛”。
破题:让搭子成挚交,让成长不孤单
面对新趋势,浙江高校育人工作主动求变,在校园内设立社交“加油站”。
今年秋季学期,金职大的迎新现场搭起了一个醒目的服务台。学生只要扫码填写自己的技能标签、兴趣爱好、成长目标等信息,就有机会匹配到理想的搭子。这是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学生会自2021年起推动的“就‘匠’搭个伴”项目。
“希望这个项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同行者。”李翔介绍,项目已经梳理出思想引领、技能竞赛、兴趣拓展、健康生活等类别的共计30个组队方向。李翔自己也加入了其中的“不瘦不散减肥搭子”小组,一起线上打卡、线下约练,不到半年就成功减重快10公斤。院学生会还在学生公寓楼里设立了“搭子交友角”,学生直接贴条提需求,由学生会协助建群(组)。项目不仅设有《搭子公约》和搭子调解员,年底还会评出年度金牌搭档。
杭电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去年尝试组建“考研搭子团”,将11名报考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学生组成团队,既互通信息避免扎堆,又引导他们互助监督,最终这11人全部成功“上岸”。“学生其实渴望被看见、被关心。教师出面作为纽带,推动他们建立联结。”吴汉玲说。此后,学院又组织了“求职搭子团”,效果显著。
“‘搭子社交’和传统社交是互补关系,学生不应因搭子文化的便捷而忽略传统人际交往和身边同伴。”谢振旺强调,友情的建立和集体生活的参与往往需要更多沟通、妥协、谦让,乃至应对挫折与价值观冲突,但这正是提升社交能力、建立深层情感的必经之路。浙旅职院曾举办“每个人都值得相伴而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与搭子完成简单的打卡任务开始,逐步拓展交流,最终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取得了良好效果。
刘铭心和同事们则有意识地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采用“随机匹配+任务绑定”模式,鼓励学生“跨圈组队”,与陌生同学建立新联结,拓宽社交圈。同时,她希望推动搭子文化与集体建设融合。“我们考虑让考研搭子牵头成立复习小组,让就业搭子整理招聘信息,让文艺搭子组织班级活动等。”刘铭心表示,搭子文化是青年主动拓展社交、寻求成长伙伴的尝试,“我们既要为他们的创新鼓掌,也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把关”。
今年10月,金职大“就‘匠’搭个伴”项目参加了浙江省“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项目牵头人、智能制造学院学生会权益部负责人计汉峰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已服务超3000人次。许多人通过活动从搭子变为朋友,毕业后友谊持续,甚至受邀参加彼此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