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了专业发展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基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从促进“全人”发展、融入“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依托“技术”创新以及整合“要素”协同五个方面,系统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
一、发展“全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以满足新时代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不仅关注技术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以“全人”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全人”发展理念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并通过科学的路径实现这一目标。
1.构建融通式课程体系,支持多维度成长
课程体系应兼顾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形成纵向递进、横向融通的课程结构。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需在基础课程中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在实践课程中注重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2.嵌入生涯教育,助力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课程需将生涯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其在学习阶段明确职业定位并规划发展路径。在基础课程阶段,通过开设生涯认知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趋势;在专业课程阶段,结合行业案例与职业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在实训阶段,设置职业发展工作坊,提供模拟面试、岗位适应能力提升等模块,使学生逐步建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
3.强化终身学习能力,助力职业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不仅服务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更需要为其未来的职业转型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完成当前课程后仍具备持续学习和能力更新的能力。
4.加强价值观教育,培养责任意识与职业精神
职业教育课程在强调技术与技能的同时,应通过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校企合作,营造职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际职业场景中体验职业责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二、服务社会,推动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核心体现,也是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需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区域化课程体系和多主体协同机制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适配和资源的高效整合,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和贡献力。
1.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实现课程内容的精准适配
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动态反馈机制,确保课程内容能够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通过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将最新技术趋势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设计。动态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够持续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推动校企合作与区域化发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与适应性
校企合作与区域化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课程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融入最新行业技术和标准,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区域化课程体系能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为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量身打造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搭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提升课程的社会服务效能
三、立足“职业”,强化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特征,也是其服务职业发展的本质属性。强化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课程紧密围绕职业能力需求,通过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实践体系和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的优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背景下,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建设需立足“职业”,推动职业需求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1.基于职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首先体现在内容设计上,其核心任务是满足职业岗位对技能和素养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结合岗位能力需求,精准匹配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和岗位能力分析结果,将课程内容与真实职业场景中的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内容设计还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模块化结构将基础知识、核心技能和创新能力递进式呈现,确保课程内容的职业导向与实效性。
2.基于职业导向,构建教学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需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课程实施应构建职业导向的实践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需以职业场景还原为基础,通过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情境模拟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习得技能与经验。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塑造,帮助其理解岗位责任与职业价值。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实践课程,将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资源,增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职业性课程的评价机制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超越传统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方式。评价应注重学生在职业能力、岗位适应性和职业素养等多维度的综合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任务成果、项目汇报、操作演练等方式,动态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过程。同时,评价体系需与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保持一致,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实用性。
4.融入职业文化与精神,增强学生职业认同
职业性不仅体现在技术与技能的外显层面,还涵盖了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内在维度。职业教育课程需通过融入职业伦理、职业责任和职业创新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课程可通过案例分析、职业文化讲座和校企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职业文化的内涵,增强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的职业性。
四、融通技术,推动课程的动态更新与创新
技术是职业教育的依托载体,技术的快速迭代是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与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职业教育课程需以技术变革为核心逻辑,通过紧扣技术发展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依托技术逻辑创新实施路径、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机制以及完善技术能力评价体系,使课程始终保持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和适应性。
1.紧扣技术发展,动态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需紧扣技术发展趋势,将新兴技术的应用、创新成果和技术逻辑融入课程内容。动态优化的核心在于构建技术驱动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通过与行业协会、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合作,定期调研技术发展动向,快速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课程内容需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础,将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按层级分解与整合,确保课程内容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前瞻性和适用性。
2.依托技术逻辑,创新课程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课程应基于技术的内在属性,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教学方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仿真技术可用于构建高度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技术场景中完成技能训练。此外,在线教育平台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课程实施提供个性化支持,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课程实施还需注重真实技术任务的引入,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迁移与应用能力。
学校与企业需共同建立技术协同机制,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建设中。企业可作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技术操作场景;学校则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的技术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高度匹配。行业协会也应参与协同机制,提供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与职业技能标准指导,从宏观层面保障课程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通过多方协同,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实现技术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教育目标的精准落地。
4.聚焦技术能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应从传统的知识性测试扩展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迁移能力的多维度考察。动态评价机制应贯穿课程的全过程,通过数据分析、过程性考核和任务成果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此外,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能够提升评价体系的权威性与实用性,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技术能力发展水平。
五、整合要素,增进课程要素的协同优化
职业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需要以系统性和协同性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核心要素有机整合,以实现课程整体效能的最大化。要素的协同优化强调各组成部分间的逻辑一致性与功能联动性,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课程在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素质塑造方面的综合能力。
1.构建多层次课程内容体系,确保逻辑一致性
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其设计需遵循知识递进与技能发展逻辑。整合课程内容应从基础理论到技能应用,再到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不仅要满足当前职业岗位需求,还需嵌入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与职业转型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学科间的跨界融合,确保课程内容在不同层次间形成连贯性与协同性,避免割裂与重复。
2.统筹多方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
教学资源的整合是要素协同优化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课程需在校内强化资源调配,充分利用实验室、数字化平台等设施。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借助企业技术设备与真实场景支撑课程实施。教学资源整合还应注重动态优化,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间资源的高效联动。通过资源整合与动态更新,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率将大幅提升。
3.优化教学方法组合,促进多要素协同
教学方法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关键环节,其优化需与课程内容和目标保持一致。整合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及个性化与团队合作的结合。通过引入情境模拟教学和协同式学习等方法,将课程内容、资源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多要素协同的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成效。
4.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优化改进
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反馈机制,其设计需覆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多维目标。课程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发展。通过数据驱动的评价工具,实时反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适配性,为课程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引入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评价环节,确保课程成效能够反映行业与岗位需求。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