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03浏览次数:18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分析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要求通过培育工匠精神为人才成长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的含义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工匠含义已经从泛指手工从业者转变为那些追求精益求精、具备良好职业操守,从事体力或脑力的劳动者。这些“工匠”不仅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蕴含爱岗敬业、自我完善、创新改革等职业理念。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鼓励学生更好地钻研业务技能,进而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岗位能力,成为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指的是劳动者对从事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执着追求,要求从业者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尽心尽力完成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愿意为工作奉献时间和精力,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迎难而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二)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指的是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体现为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和力争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不断优化和创新,将注意力放在工作的细节上,努力寻找可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达到不断提升品质的效果。精益求精品质有利于树立行业标杆,带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切实提升专业技术素养,进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对高职学生而言,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在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并且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养成适应专业技术岗位的良好心理状态。

(三)实践创新

工匠精神不仅要求具备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品质,更要求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实践探索意识,能够自主改革创新,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生产方式方法的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在贯彻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并进行大胆的实践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促进学生将人生理想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四)协同奋进

现代工匠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精神,更要具备一定的协作意识,能深刻领会现代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以良好的态度投入集体性工作实践中。一方面,现代工匠应当运用卓越的专业技术为团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做到优势互补,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的积极作用。只有现代工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彰显工匠精神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在协作中将自身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一)明确产业需求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强调随着社会进步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丰富工匠精神和深刻阐释工匠精神,除明确其敬业、求真、务实和勤劳等基本的精神内涵,还要贯彻新时代价值观,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义务,从鼓励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维度,引导学生将奉献社会与实现自我价值相结合,切实围绕产业与行业的发展需要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情况,明确自身的技术构成,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前瞻性思考能力,使其能够以追求卓越的态度进行自我突破,从而将解决问题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中,引导学生掌握时代发展脉络,不断更新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提升培育效率

传统的工匠精神培育注重工匠精神内涵的解读,强调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良好的理解与认识,并以此引领学生的行为,从而规范高职学生的行为。而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更希望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促使学生成为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并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本能。因此,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早已脱离课堂教学的范畴,要求高职院校调动各方面资源,构建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载体,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引领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构教育体系,扩展教学活动视野,丰富教育教学和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优化师资体系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更要优化师资力量,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形成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熏陶。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切实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达到示范引领的效果。一方面,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高职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将创新内容渗透到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研习、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深入一线积累工作经验,合理配置校内外兼职教师人才,从而在产业转型背景下有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采用规范化培育方式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应树立规范化思维,将工匠精神培育相关工作纳入高职院校教学标准,落实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标准中设置工匠精神培育相关制度的要求。首先,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教学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相关教材,根据高职院校教学实际拟定教学计划,并引领各教研室担负相关工作职责。其次,规范培育方式,细化培育机制。各专业应依据本专业特点采用独特性与科学性兼备的培育方法。最后,高职院校要优化课程实施标准,完善课程考核方式,进一步从培育工匠精神角度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社会化参与机制

为提升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效能,发挥各方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积极作用,降低工匠精神培育成本,同时推动工匠精神培育活动高质量开展,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争取各方对高职院校的充分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大工匠精神及相关培育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宣传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开展情况。其次,发挥家长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积极转变高职学生家长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促使家长认同和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工匠”精神的培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此外,充分发挥政府及行业协会等的促进作用,在政府主导与支持下不断完善参与协作机制,为参与相关活动的企业等争取必要的优惠政策。并通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使工匠成为优秀职业人的代表,为高职院校培育优秀工匠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有力支持。

(三)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参与相关工作,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形成共赢,应当打造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平台。一方面,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收集校企合作数据信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尝试运用和开发以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从而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内容,降低校企合作成本,实现对校企合作的全方位监控;另一方面,基于全方位育人平台规范工匠精神培育方式,有效评估工匠精神培育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为及时完善相关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四)建立多元化师资体系

高职院校应借助社会力量支持面向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活动,不仅发挥本校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在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支持下广泛吸收社会精英,为高职工匠精神培育注入活力,形成立体、全面和实时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与建设系统,发挥地方专家人才库、享受政府津贴中青年专家和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尖端人才的作用,真正将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和地方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多元化力量补充到高职院校。

(节选自《现代职业教育》202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