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10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职业教育新型人才的主要特质与培养要求

(一)创新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模式,实现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是创新。故创新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质,创新型人才推动了以科技引领产业创新、以创新催生产业模式变革、以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予了新动能。职业院校作为新质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1.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首先,要锚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积极推动职普融通,建立中高职教育贯通体系,实现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一体化设计,探索初高中职贯通和及早分流培养,让不同禀赋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能够多样化成才。其次,职业教育要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打开校园围墙,强化产教融合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共生共长。最后,实施科教融汇战略,强化科教融合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知产”变成“资产”,让知识产权从“白纸”成为“白银”,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推进成果产业化,实现产业提质、降本、增效、扩绿。

2.激发新型人才创新活力

职业院校要保证新型人才创新活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知识传承和技术革新。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通过科研和实践探索新规律、新理论进而创造新知识,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锋利武器,职业院校还要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研发、新工艺研制等途径,激励师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促进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活力,增强新型人才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本领。

(二)智能型人才

人工智能不仅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成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培养智能型人才成为时代所需,职业院校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行动。

1.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的应用人才

作为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市场的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能力,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并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熟练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算力、分析市场供需、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新型人才的人工智能知识素养和创新思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2.培养技术创新迭代的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技术之一,通过促进机器体系学习及数据分析技术,赋予机器类似人类的功能,让机器模拟人类的认知和思考过程,外化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或通过大量数据刻画人类的实践经验,通过机械臂替代人类部分体力劳动,进一步促进生产率提质增效。未来人才一定是人机共生的智能人才,职业院校不仅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入教学,让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具,还应鼓励学生参与人工智能的开发,开发出新技术,创造出新生产工具,实现技术创新迭代和可持续发展。

(三)复合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是多维度、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具备高效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精神以及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培养学生应对复杂环境的创变能力

在大发展、大融合的发展体系下,职业院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应将社会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新科技创变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对人才进行多维度培养。职业院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设多变的教学情境,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师生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视野和深厚的科技素养,应对不断变化的科技革命,对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有敏锐的分析洞察能力,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科学的把握能力,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分析、独立思考,整合各方优势,并寻求有效解决方案的创变能力。

2.培养学生绿色协调共享的综合能力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职业院校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绿色发展思维,实现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加快促进形成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职业教育人才力量。新质生产力同时还是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生产力,职业院校应从世界着眼,进行开放式教育,培养学生跨界协同、跨文化协同的共享发展能力,具备开拓精神与跨界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而建立跨界合作和人类共同体。

二、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系统性演进,同时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职业院校应从产业链、需求链、人才链、供应链等入手,革新职教理念,构建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五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一)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融入新理念

随着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职教理念的更新。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这种生产力质态需要职教理念一定是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反映时代感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职业院校理应将新发展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以创新为核心、协调为技术、绿色为理念、开放为思路、共享为目的,培养出具有创新型、智能型和复合型特质的新型人才。

(二)对接新产业新学科,建设“金专业”

职业教育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链,围绕产业建专业,围绕需求育人才,根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产业前沿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等科学布局学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关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强化数智教育与产业科技创新双向互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中,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职普融通进行知识和技能的递进设计,实现中高职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贯通;以产教融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习,实现教学与岗位一体化融合,课、岗、赛、证整体设计贯通,打造校企协作共同体;以科教融汇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金专业”,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注重实践强化双师,培养“金教师”

职业院校应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让教师从课堂走进企业。采取校中企、企中校或校企共建等方式,让教师走进企业,明确“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内在联系,为产业培养人才。二是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教师不仅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同时还要做学生实践锻炼的引路人,不仅是“导师”“教师”,同时还是“匠师”。三是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要培养创新型、智能型、复合型人才,首先教师要成为这三类人才,职业院校要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培训,进行短期、中长期、定期的人工智能全员培训,为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四)结合三融优化内容,建设“金课程”

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紧密结合产业链岗位群的发展,并实时更新课程内容。在内容的构建上,要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贯穿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并育,将高效能、低能耗及低污染的绿色持续发展理念和生产模式引入教学,将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教学的知识点当中。在课程内容重组上,将数字化工具和先进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最新科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在实验实训内容的设计上,多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在拓展内容选择上,还可以融入不同领域的知识,打破学科边界,融入跨学科知识,但要注重各学科内容的逻辑脉络,实现纵横贯通与重构,构建出超课程的知识体系,实现个性化拓展学习。通过建设“金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使知识和技能发生融合反应,从而实现观念和能力的深度跃迁。

(五)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建设“金教材”

在教材建设上应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理念融入教材当中。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要将数字赋能、智能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材建设,如云教材、数字教材等。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将学习内容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将关键知识点用录制音频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边听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生动的动画或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将视频、案例、访谈、英雄事迹等采取超链接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选择性拓展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建立专门的在线学习平台,将“金教材”与平台相结合,通过在线学习、答疑、测试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金基地”

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职业院校应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建立共管共享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里真刀真枪地学和练,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利用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其创业热情和创造力;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校企建设元宇宙实习实训空间,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和训练环境,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通过校企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推动职业教育向更加实用、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的实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成“金基地”,让学生在基地实训中,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真正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人才。

(七)推进政校企多方联动,优化职教新生态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更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推进政校企多方联动,优化职教新生态。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智能化技术融入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支持产业链、需求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实现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创新性配置;支持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等等。学校要及早做出谋划,为对接新产业、未来产业培养所需人才;构建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互动,共建共享共进共用共育人才;职业院校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职教理念和人才培养策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社会输送新型人才,为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企业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以及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从过去学校单一主体为主的人才培养向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转变。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联动,需要政策红利、人才红利、技术红利等共同作用,只有优化职教新生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落地落实。

(节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