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6-07浏览次数:10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说:“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为此,高职“三教”改革需要以课程为统领,以行动逻辑为遵循,从校企人员融合、产教内容融合和方法举措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将生产要素和教育要素融合贯通于数字化时代高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有效促进高职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一、校企人员融合:打造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导师混编的双师团队

一是搭建校企双向互动工作平台。聚焦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教师发展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双向互动工作平台,打造多元化、混合型的教育教学团队、生产实践团队、科技研发团队,支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首先,学校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流动站,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工程师等构成的行业导师团队,对学校进站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企业生产方式、工艺流程规范等,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按照“1名教师或导师3门课、1门课3名教师或导师”“1名教师或导师参与1个企业研发项目”的原则,让进站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导师混编组成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研发团队、生产实践团队,教学创新团队入驻学校开展教学教研及在教师发展中心接受高职教育教学专业化指导,项目研发团队入驻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科技研发,生产实践团队入驻企业生产线。最后,企业为项目研发团队提供实践项目,为生产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岗位,并配备实践所必备的实践场所、实验仪器、文献资料等条件;学校为教学创新团队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培训指导,提供教学教研必备的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文献资料等条件。

二是构建校企双师专业化发展体系。聚焦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学能力、工程实战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五个维度,结合教学岗位、生产实践岗位、科技研发岗位等三重职责要求,研制校企双师能力标准、结构模型和专业化成长通道;通过学校、企业、第三方培训等三方互动融合,研发校企双师研修资源,创新校企双师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构建校企双师专业化发展体系。

三是健全校企双岗互聘共管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双岗互聘”工作管理与考核制度,明确教学岗位、生产实践岗位、科技研发岗位的工作职责、薪酬绩效考核分配办法,规范学校对教学岗位上的企业行业导师的工作管理和薪酬绩效发放,企业对生产实践岗位上的学校专业教师的工作管理和薪酬绩效发放,以及校企共同对科技研发岗位的校企双师的工作管理和薪酬绩效发放,健全校企人才“双岗双薪、互聘互用、互融互通”的共同管理长效机制。


二、产教内容融合:开发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模块化新形态教材

一是基于成果导向和面向人人构建模块化自助式课程体系。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及教育利益相关方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反向设计原则,结合当今高职多元化生源结构,构建模块化的自助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岗位工作需求的精准对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构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选取专业就业面向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排序课程内容,促进学生从新手发展为能手甚至成长为专家。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创新教材形式。基于高职学生智能特点、成长环境及自主、深度学习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完全匹配的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以及图片、动画、短视频、微课、直播课堂、模拟仿真软件等形式的融媒体教材;开发引导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方法举措创新:创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且契合学情的教学方法

一是创新运用行动导向六步教学法。对于课程内容的每项工作任务,基于任务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任务操作中进行实践、分析,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创。

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法。一方面,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增强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同时,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类型和内容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教学全程各个环节,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能进行有效学习,尤其对于无法实务化、实战化的工作任务,巧用AR/VR模拟仿真,同样达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育人效果。

三是契合当今学情实际创新教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见,教与学是有一定规则和规律可循的,要向着教学目标方向不断迈进,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一切合法的、合情的、合理的方法。但是,同样的教学目标,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固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契合学情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法,找到最好的教学法就是“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联系学情实际,解构已有的教学法或常用的教学法,重构或创造性提出新的教学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应用实践,不断探索求新。(节选自《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