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我校发挥职能优势助力共同富裕工作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11-30浏览次数:1063

11月26日,市政府副市长王良春就《衢州信息(工作动态)》第104期刊登的《衢职院发挥职业高等教育优势助力共同富裕》作出批示: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紧贴社会需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绩值得肯定。请衢职院全面落实“产业为王、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为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衢职院发挥职业高等教育优势助力共同富裕》全文如下:

近年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职业高等教育职能优势,通过聚焦平台建设、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深入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人才集聚合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聚焦平台建设,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

一是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围绕国家、省高职院校“双高” 计划,以“五大课题”为牵引,强力推动学校改革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在“双高”建设标志性成果上取得突破,医护康养、材料能源数字化 2 个专业群成功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录,国控针灸推拿专业获教育部批复,并实现高分段招生。按照“满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10000 人、社会培训规模 20000 人次每年”的办学要求,高标准谋划新校区建设,打造推动衢州又一轮城市发展、能级提升、人才集聚的“新基地”。

二是打造职业培训中心。牵头组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吸纳联盟成员单位 31 家,构建 600 余人的联盟培训师资库,年职业培训量达 4 万人次以上,品牌培训项目“西进”顺利推进。如,“衢州月嫂”品牌培训标准与模式在上海及省内湖州、绍兴、丽水等地推广,并向江西广丰、四川平武、广西富川等地辐射。进一步发挥区域职业教育龙头作用,牵头成立衢州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协同,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目前,共有 18 家成员企业和 14 家成员学校开展合作。

三是助力“有礼”品牌打造。提出“在‘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创‘一座最有礼的学府’”,有机融合“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建设与“衢职儒匠”培养目标,打造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如,礼仪教学团队全面参与全市“作揖”教学视频录制,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衢州有礼”专题培训,3 年来已培训 20 余万人次。组织 8090 宣讲团、“九仟”学生采风团走进社区、乡村、企业,累计开展 200 多场理论宣讲和“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宣传活动,受众达 2 万余人次。

二、聚焦产业升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专业群体系重塑。紧扣衢州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2+3+2”专业群体系重塑。高标准、项目化开展医护康养、材料能源数字化 2 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以及国控针灸推拿专业建设,启动数字创意设计、现代商贸服务、智能制造 3 个重点专业群改造升级,谋划布局运动休闲旅游、化工新材料 2 个新兴专业群建设,并筹建化工材料学院,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面专业群建设体系。

二是强化技术科研转化。建立 2 个博士创新站、组建 6个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企业开展项目、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合作,2021 年横向项目经费到款与去年相比实现翻番,7 项发明专利成功实现转化。今年 11 月份公布的《衢州市第一批高校院所可实施转化专利项目名单》43 个项目中,该校共有 30 个。

三是开展“六个一批”专项服务。启动服务地方发展“六个一批”专项行动,即走访一批企事业单位、征集一批校企合作需求、签订一批技术服务合同、培育一批教科研项目、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一批学生就业。自今年 6 月份实施以来,全校已走访企事业单位总数 500 余家,正式签订横向项目 18 项,与近 100 家企业就科研项目培育达成初步意向,并与 163 家企业单位就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本地就业达成合作。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促就业。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先后与华友钴业、市人民医院等 10 余家单位开展嵌入式冠名班合作,联合本地 200 余家企业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提升毕业生留衢就业“磁力”。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 97%以上,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受雇工作离职率、职业稳定度等 3 项指标跻身全省高职院校前 10 名。

三、聚焦人才培育,开辟特色乡村共富路

一是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培训联盟。首创“1+2+N”组织架构,即打造 1 个乡村振兴学院,2 个党群中心、文化礼堂和N 个各类振兴讲堂,将区域内 6 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学校、103 个乡镇中心讲堂、1438 个村级讲堂纳入农村教育培训整体框架,构建乡村振兴学院市、县、乡、村四级联建联培机制。根据区域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遴选 16 个党建特色基层治理示范点、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高效益种养殖基地,重点打造服务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六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综合体,目前已累计开课 4.78 万节,参课总人数 430 万人次,培育扶持乡村产业项目 163 个,带动农民增收约 3.2 亿元,帮助转移就业8300 余人。

二是打造农民技能和业态培训基地。注重分层分类技能培训,以预备劳动力和青年农民的技能等级培训为重点,精准实施“万名技工培训工程”;以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乡土人才为重点,精准实施 “万名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下山异地脱贫农民、被征地农民、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为重点,精准实施“万名困难农民培训工程”,已连续 10 余年开展果蔬种养殖、农业机械操作手等技能培训。同时,结合乡村民宿、农家乐、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兴起,深入孵化“农创客”项目,开展“一对一”专项技能培训,近 5 年来共培训 5300 余人。

三是打造乡村脱贫致富技能培训品牌。按照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产业培育三大板块设计 6 大类 30 个培训项目,重点培育“衢州有礼”“衢州乡旅”“衢州月嫂”三大培训品牌,开设店长、厨师长、家庭农场长及月嫂“三长一嫂”、乡村护理员、乡村安全员、乡村营养师“两员一师”等培训项目。其中以“衢州月嫂”为代表的家政服务类品牌培训项目成为全省标杆,近 5 年来,培训高素质月嫂 10000 余人,参训学员就业后平均年收入可达 10 万元左右。深化“专创融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近五年累计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 300 余项,省级奖项 7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