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动机为何?
据领导该课程开设的天津职业大学社科部何洁副主任介绍,在决定开设这门新课以前,他们曾做过大量调研,一方面用人单位反馈理工科背景的高职毕业生在沟通能力方面普遍有所欠缺,而从职业发展来看,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往往倍受青睐,也得到更多晋升机会;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跟踪调研也显示,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与初始工作岗位要求水平相比还有
一定差距(如图所示)。
由此,便提出了一项教改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在现有专业课程中融入沟通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二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专项培养沟通能力,比如《沟通与协调》。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呢?
社会管理系的刘立莹老师这样解释:“如果仅仅在专业课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融入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其中,那些天生活泼、善于表达的孩子始终是课堂的主角,而那些生性内敛、羞于表达的孩子只感受到压力而没有真正收获。”的确,专业课培养有其自身的教学导向和任务,并非专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可预见的效果上其实并不理想。
基于上述调研和论证,天津职业大学决定从2011年起,面向校内的8个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设一门通识课程《沟通与协调》,计划20学时,目前授课教师5名,均为曾有相近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社会管理系的刘立莹老师就是其中的骨干之一,她负责了该课程的整体设计(参见表格)。
走进真实课堂
据了解,《沟通与协调》这门新开课程目前是没有统编教材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未来编撰本校专用教材。负责课程整体设计的刘立莹老师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并且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丰富的案例材料和模拟训练让一堂课变得颇为生动——
案例观摩
第一堂课,教师会首先向学生们讲两个故事,并在讲解完案例后组织学生进
模拟训练
最后,教师还安排了两个场景的模拟训练:
? 场景一:第一天上班,面见领导、办公室同事,你会利用哪些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与他们沟通来展示你自己,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提示:考虑沟通对象、环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等沟通要素的变化,这些都将影响你的沟通效果。
要求:分小组自由组合,在教师指导要点后进行上述情境模拟,结束后互相点评,教师予以总结。
? 场景二:当你丢了钥匙,寻找时,你会怎样看待自己,又会采取什么行动?坚持找到它吗?停止寻找?请你描述此时你与自身是如何沟通的。
提示:自身沟通,就是你与自己的谈话。
说明:此场景模拟训练中,教师将启发学生学会在顺境和逆境下的自我调整和沟通。
课程效果的测量与跟踪
那么,这门新颖的通识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是否也会有特别呢?对此,刘立莹老师表示:原计划课堂参与的平时成绩将占更大比重,即60%,期末作业成绩占40%,而期末作业的内容是请学生交一篇关于修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能够测评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收获?”刘立莹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对此,麦可思的建议是:
首先,可以考虑利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有关“沟通能力”的定义和量表(如下页图表所示),在学生开始接受新课前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为“开课前已掌握的沟通能力水平”,待到课程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为“修课后所掌握的沟通能力水平”,比较这二者的差距即可看出课程的培养效果。这种课前-课后的能力水平测试,受启发于2009年8月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在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一次培训中所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