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2012年5月21日报道 文/记者 徐丽 通讯员 徐天 摄影/郑英锋 伴随着声声悠扬的钟鸣,古老的北门街、乌黑的翘角檐、斑驳的古城墙,如一卷水墨画般缓缓铺展在人们眼前。而在这些画面之外,有一群年轻的身影闪现其间——奔跑在红色塑胶跑道上挥汗如雨的追梦少年、骑着单车穿梭在香樟树阴下的纯真少女……此刻,这些画面,正在以影像的形式在大屏幕上播放。5月16日下午,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媒体教室里,7部完全由大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展示了他们眼中古城衢州的风土人情、校园的青春印记以及大学的美好时光。
水亭门外的这段拍摄,影片中不过几秒,郑英锋和同伴们却整整拍了3个小时。
“用一首歌的时间,看一部微电影。”不可否认,当生活被分解成一帧帧的影像,在这些90后大学生的镜头聚焦下,青春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每一个画面都散发着醉人的光晕,勾起了人们对于青葱岁月的回忆。
梦想:青春永恒的话题
“我是个90后。看着外面的高楼大厦,看着又一届的毕业生正在收拾行李离开校园,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曾经荒废了这么多的时光。我的路在哪里,我的明天又在哪里。”
这是微电影《别让“它”吃了我的青春》的开场独白,影片以一位充满“宅男”气质的大学生从噩梦中惊醒为开头,以主人公在不同的场景与自己过去散漫懈怠的影子所做的“斗争”为线索,试图表达出作为一名平凡大学生心中的挣扎。乱糟糟的宿舍、堆成小山的泡面盒与可乐罐、睡眼惺忪却马不停蹄打着游戏的“宅男们”……影片用这种看似夸张的“无厘头”式拍摄手法,引出对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逃课、通宵游戏、颓废等现象的反思与讨论。
担任此片导演兼编剧的夏建勇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学生,他说:“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终于自由了!我有更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时候我的计划里清楚地写着,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去操场跑步锻炼身体,周末和同学一起郊游等。但渐渐地,随着时间过去,这些原本计划中的活动,却逐渐被打网络游戏、通宵看小说、上课睡觉给取代了,再看看周围,我非常诧异地发现,原来并不只有我一个人存在这样的问题。与其说这部影片是对我自己大学生活的自画像,不如说是对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的浮世绘。”夏建勇希望借由这部短短6分钟的影片,把这个主题深刻化,引起同学们的关注。
让人觉得安慰的是,夏建勇为这部影片安排了一个温暖的结局:男主角最后迷途知返,重新捡拾起最初的梦想,他的身影不仅活跃在青葱校园的跑道上,更充分融入到这个城市的黑瓦白墙中去,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在影片的最后,他向观众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面对充分自主与自由的大学生活,究竟该怎样选择,才能更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寸光阴?
年轻:90后是最大的亮点
郑英锋来自温州,今年22岁的他俨然已经成为剧组的“老大”。据他介绍,这部微电影共有4名主要演员,而他已经是剧组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了。
将孔子授业雕像与古城悠久历史一起收入镜头中。
“五一”期间,学校的大部分同学已经放假回家,只剩下了他和另几名家在外地的同学。在球场打球时,郑英锋看见毕业班的学生们在拍毕业照,他突然想到,原来又是一年毕业季。但今年夏天,与往年稍有不同,第一批90后大学生即将告别校园、踏入社会、投身工作,90后们也要开始独当一面了。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渐渐形成:“为什么不拍摄一部微电影,作为献给毕业生的礼物,同时也作为自己在衢州度过三年大学生活的纪念呢?”有了这个动力,从写剧本、选取拍摄场地到安排演员拍摄、完成后期剪辑,郑英锋只用了短短两周时间。他的拍摄设备也很简单,只有一台单反照相机、一个三脚架和一支录音笔,连灯具也只是手电筒、台灯与借来的探险用头灯。但在他看来,微电影的定义,就是指成本小、制作时间短、片子短、设备简单的短片。
学生们在寻找府山钟灵塔的最佳拍摄角度。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郑英锋解释道,最大的困难来自摄像,因为只有一台摄影设备,需要拍摄多角度镜头的时候,就只能让演员们反复演几遍。据他回忆,一段只有20秒左右时长的片段,他们整整拍了3个多小时才通过。烈日炎炎,但每一个忙碌的社团成员都无比认真,就像一个真正的职业电影人。在那段时间里,他们一下课就在府山公园、孔庙、衢江路、大南门等地来回奔波拍摄,有时忙起来都顾不上吃饭。“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收获了喜悦,也收获了友情。”再次回忆起拍摄过程中的苦辣酸甜,郑英锋显得非常满足快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郑英锋和他的团队的作品《信念的力量》成功摘得校微电影比赛第一名的桂冠。对此,郑英锋和社团的成员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借助微电影的媒介力量,表达“90后”一代的想法,来诠释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是90后,是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
新鲜,衢州元素吸引眼球
“不论他们的作品水平、深度、影响力如何,年轻的他们的这份认真令人肃然起敬。”衢州独立摄影人陈唐衎担任此次微电影比赛的评委,在他看来,这几部微电影最吸引他的一点是里面所展现的衢州元素,“我了解到,参赛的大多是外地的同学,他们眼中的衢州,和本地人眼中的衢州,有着截然不同的风采与魅力,这一点很打动我。”
剧中伴着南湖广场的夜景,年轻的面孔行走在衢州长长窄窄的古城巷陌,学生们坐在澄明如玉的衢江边畅聊人生,周王庙的光华流转、孔庙的曲折回廊、还有大南门城墙上的游人如织与喷香扑鼻的烤饼……这些场景,都是同学们精心设计与拍摄的。郑英锋表示,他们想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衢州本土作品,也可以让没来过衢州的朋友对衢州的风景、饮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吴福泰老师是这次微电影比赛的技术指导,他认为这7部微电影之所以让人觉得可贵,是因为学生们关注了一些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也发掘了这个城市不为人知的美好细节。“他们的眼光是有灵性的。”吴福泰表示:“非专业电影人拍摄微电影的好处在于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少了很多保守的东西。但是微电影要想从稚嫩走向茁壮,必须要脚踏实地的感受体悟生活。”用微电影来记录生活的瞬间,记录历史,成为古城的人文“名片”,正是这位老师的期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