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轻工技校的学生在钳工实训室实践操作。CFP供图 ■本报记者 李丹 观察 尽管新学期才刚开学,但浙江慈溪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扎堆儿到慈溪职高等职业学校“抢人”来了。就在几年前,这些企业还都不惜远赴其他地区招聘员工。“这都得益于校企合作。”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长彭飞龙介绍说,近年来,该市职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搬教入企等校企合作模式,在招生就业、课程设置、实训基地、人事改革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学校变样了,企业受益了,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在全国各地,像慈溪市的职业学校这样探索校企合作的职校不胜枚举。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校企合作的开展在“中国制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向经济大国转变”的新型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因校企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并不相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问题最为突出,严重阻碍了职教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症结何在 “挨白眼、吃闭门羹、被挂断电话是家常便饭。”每每说起与企业谈合作时被拒绝的经历,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岳院长便很无奈,“有一次,对方一听说我想搞校企合作,就说,我们只管用人,培养人明明是你们的事!”在校企合作探索中,有着“磨破嘴皮子,跑断腿肚子”经历的校长和教师不在少数。 而另一边,谈到校企合作,企业也觉得很委屈。曾与省内10多所职业院校合作过的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副主任张瑜蓉认为:“合作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需要创造经济效益,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企业因此缺乏合作动力。” 张瑜蓉举例说,企业接收职业院校的师生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安排吃住,有些学生因不熟悉实际的生产操作,容易出次品或损坏机器设备,甚至发生安全事故,这都会给企业增加生产成本和管理风险。而且,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等政策也不够完善,“所以,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做,即使勉强开展,双方的合作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 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尽管职业学校为求得生存发展,几乎都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层面。国家教育督导团于2011年7月发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督导报告中就指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对于这种现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主任邢晖的总结是:“当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尚存,企业没动力、少约束、没保障、少实惠的风险和顾虑依然存在,校企合作不稳定、不深入、不实在的情况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因此,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乏必要的培养途径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方向性的培养模式基础,学习型企业和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也出现渠道性障碍。” 其症结何在?有关专家指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契合点正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但是,当前的很多校企合作,还是没有在价值观、资金、资源方面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其原因有顶层制度的不甚完善,学校和企业也问题颇多。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职校往往过多强调自身培养的人才是向企业输送的,自觉不自觉地以社会责任和教育成本分担来掩盖企业应获得的利益。”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说,“其实,学校应该认识到,合作不应以牺牲对方利益为前提,而应放大、倍增、传递双方的共同利益。”可现实中,很多学校没有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以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 “很多企业的观念也很陈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明航指出,在当前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客观因素下,企业老板招聘员工廉价快捷,不愿参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没有认识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其实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才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这导致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还是靠关系和信誉。”西安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徐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