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你适应了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11浏览次数:1328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承担起责任。新生往往是大学生中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面对诸多变化——大学新生:你适应吗?

  从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自己动手”;从学习上的“核心人物”到学习“不再是最好的”;从人际关系的“孩子王”到“没有什么朋友”,生活和学习等一切都要自己做主,以过去养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应对现在全新的生活环境,适应不良在所难免。

  适应不良是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用感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是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由于大学生活无论在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活有极大差异,面对人生奋斗目标的不确定,人际交往的困惑,学习方法转型的不适应,感情寄托的失落,以及自我认知的迷茫等种种压力,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快进行调节,对新的环境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时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学习和生活,适应变化。

  “断乳”期——学会表达与宣泄

  案例:

  小楠在众人的羡叹中走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门,这并没有让刚入学的小楠感到轻松和愉快,随之而来的学习压力、与室友的人际关系让小楠感到焦躁和不安,生活上的琐事对于从未离开父母的小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不知道容易脱色的衣服要分开洗,看着盆里五颜六色的液体皱起了眉头,一盆衣服就这样毁掉了。因为没有了每天早上母亲一遍遍的催促起床,闹钟起不到叫早的功效,小楠成了老师熟悉的迟到面孔。

  她不想让同宿舍的人用她辛辛苦苦打来的开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心里暗暗生气;面对人流如潮的食堂她举步维艰,回到宿舍自己一个人泡方便面,结果变得越发的弱不禁风,经常发烧感冒。生病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了母亲端水拿药,不能呼来喝去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病痛加上思乡让小楠在床上暗自垂泪,哭着给母亲打电话嚷嚷着要回家,母亲在电话那头心里着急也没有办法。最后家人决定带小楠去看心理医生。见到心理医生后小楠希望能休学住院调整一段时间,并要求母亲陪床。

  现如今像小楠这样很难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洗衣服、叠被子都是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不用操心生活上的事情,饿了自然会有人把饭端到跟前,吃完饭把饭碗一推,或是看电视或是去学习,家长毫无怨言,过着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很少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这种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心理上的“断乳”,很容易引发分离焦虑,这种焦虑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加之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要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学新生由于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多多少少都会出现暂时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应现象,如失望、孤独、郁闷、苦恼、焦虑、困惑、烦恼、冲突等,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症状,如头晕、失眠、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

  这个时候要及时宣泄,把个人的忧虑、烦恼和不平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倾诉一番,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心理压力。一个简便而行之有效的缓解方法是,把一切都写下来,事后不要修改,也无需再重读。把这些负性情绪处理好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头脑清楚了,心情好了,胃口就好了,看着食堂里再多的人也愿意去打饭,即使衣服没洗好也没关系,也有信心下次把它洗好。

  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里就会给别人一种高傲、自私的感觉,因此是时候多为别人考虑一下了。学会换位思考,主动为集体多做一些事情,并且和别人分享自己家乡的新鲜事,会留给同学好的印象。尤其是在宿舍生活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为人处世的良方,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在一起,会让你有一种归属感和亲密感,这样很容易冲淡想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