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32名同学做到了。他们在每日只有3元的情况下,生活了下来。3天后,他们带着赚来的1673.3元回到了学校。记者跟着绿队完成了3天的生存训练。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暑期举办了“挑战生存,激发潜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7月4日至6日共3天时间里,向参与实践的同学提供一天3元的生存基金,同学们身上不能携带食品、现金,不允许通过私人关系找工作,自己想办法生活。活动发起,同学们纷纷报名,经过校方筛选32名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存训练。
赚十元钱都很难郭星亮是台州人,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是绿队的“点子大王”。活动第一天,他为队里想出了卖矿泉水的主意。队友们到学校食堂借出了三轮车,郭星亮把他的学生证抵押在学校一家超市里换出了5箱水。队友们为了省钱,自己喝的水都是在寝室里打了开水带出来的。上午11点,杯子里的水喝完了,郭星亮听同学说市人民医院二楼输液室里有开水,便拿着队友们的空杯子来到这里装水。他将自己的杯子装满后,不顾有多烫就先喝了起来。喝完后他说,现在先喝饱,再装的水留着下午喝。
到了午饭时间,队友们到超市买了白馒头。白馒头就着开水,吃了一天。当天下午,郭星亮腿抽筋一度无法走路,但他坚持了下来,和队友们一直卖水到当天晚上8点。他们卖了5箱水,总收入是46元,这些钱也是绿队当天主要的收入。“以前买个上千元的音响,眼都不眨一下,没想到赚个10块钱都那么难!”郭星亮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只要能生存,什么活都愿意干第一天,绿队的成绩在3个队伍中垫了底,这让队员们多少有些泄气。队长陆杉杉当晚组织大伙开会,在讨论中调整了队员们的心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生存下来,而不是赚大钱。第二日,队员们开始找固定工作,原本觉得钱少的洗车工、餐厅服务员等工作都去做了。队里2名男生当洗车工,3名队员在餐厅打工,还有1名队员在“东方”卖书,队长陆杉杉和2名女生在小区里做来料加工。

这是红队想出来的招,求职广告纸牌挂在自行车上,沿街找做钟点工的工作。一天下来,整个人便晒得漆黑了。

郭星亮在寝室里上网,找工作。一个上午打了几十 个电话,也没找到一家中意的。

午饭时间,同学们从超市买来平时不太要吃的白 馒头就着开水。吃了一天。

队友们为了省下买水喝的钱,都自带水在身上。上午11点钟,郭星亮带着队友们喝剩的空瓶子,前往市人民医院二楼输液室里接开水。

好不容易赚来的钱,分了一元钱给乞讨者。

晚上8点,同学们结伴陆续回到学校。

每天晚上9点,三个队的队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分享。
队员们都找到了工作,郭星亮却没有放弃当初的想法,他觉得打工不能太廉价。这天,他在学校上网,在网上找收入较高的工作。下午一点多,郭星亮终于联系上一家酒店,并让他去面试。在回学校的路上,他当了回搬运工,帮人扛货,赚了5元钱。原本这种活,他是不会干的,但一天下来,他觉得自己没有为团队赚到钱,所以卖了苦力。第二天,绿队的收入成了3个队伍中成绩最好的。
第三天,郭星亮因为面试不顺,也同其他队友一样,走进了餐厅打工。当记者在快餐店见到他时,他有些尴尬:“我还从来没做过这种事。但老板人很好,工作环境也挺好。”
3天里收获最多的是感动
3天的生存训练结束时,32名学生除了觉得赚钱不易外,共同的收获是感动。在这3天的训练中,他们遇到了太多的好心人。
蓝队队员在发传单时碰到一位大姐,这位大姐见大家顶着烈日工作,坚持要给大家买水喝。大姐说,看到他们就想起自己的孩子。大姐的孩子双腿残疾,家中又不富裕,在外打工,她希望能多赚点钱给孩子治疗。
红队队员沿街叫喊希望能做小时工,嗓子喊哑了,路边好心人送给他们一些纸板,让他们写下求职的广告。做钟点工的大姐还告诉他们找工作的窍门,让他们求职顺利。
绿队队友找不到工作迷茫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给他们提供帮助,介绍他们去社区做来料加工。
一路上,同学们不断遇上好心人,帮他们在生存训练活动中过了一个又一个坎。他们决定将三天赚来的1673.3元钱回馈给社会,投入公益活动中。蓝队已经想好,将他们的全部收入捐给那位给他们买水的大姐。(记者周芸 通讯员 斯彬彬 陈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