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种意识 真正以学生为本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1-04浏览次数:76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金一斌

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大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认识上的自觉性、坚定性,提升行动上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落实以学生为本,需要强化统筹、源头、重点、责任四种意识。

一是强化统筹意识。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吃、住、行、游、乐、医,做到统筹协调,突出育人的主题。二是强化源头意识。每当作决策、定措施时,都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基准线,坚决避免决策这个“源头”的失误。三是强化重点意识。促进大学生心态阳光、身心健康安全,着力培养大学生使其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全力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创业,这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三个重点。四是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分责、分岗、分风险,每位学校领导、每个部门、每条线,都围绕育人工作,明确自己的责任,真正落实育人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落实以学生为本,体现在狠抓人才培养,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使他们快乐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四年的大学期间充满成功感、成就感,少一些失败感、失望感,这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根本体现,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行动。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习性、惯性思维。我们深刻体会到“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实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学”的道理,狠抓教学改革,破解教学质量难题,加快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二是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同时鼓励教师开设更多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三是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ACM程序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大型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0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项。我们的一项具体目标是,使每一位学子都参加一次以上的竞赛,获得一次以上的荣誉。

落实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全力做好就业服务,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最关心的大事,也是他们最大的切身利益。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这是以学生为本最现实的体现。首先是树立绿色就业理念,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充分就业、安全就业、人文就业,不把签约率与学生评优、评奖、毕业证书发放等挂钩,使学生在就业时自愿、快乐、充满理想和激情,形成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次是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建立就业工作寻访、回访制度,在金融危机导致社会用人需求锐减的情况下,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平均每位毕业生有3个以上的岗位可选择。再次是创新就业工作方法,通过采取教师和学生党员一帮一、强化就业指导、集中办培训班以及网络和手机提供信息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年来,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去年获得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落实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切实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安居乐学。某种程度上,后勤服务对学生的利益结合最直接、最现实。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既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题中之义,也是校园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减压阀”。第一,经常深入寝室、食堂和教室、实验室中,及时收集学生对后勤的意见、建议,把它作为改进后勤服务质量的“风向标”,使后勤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前瞻性。第二,千方百计办好食堂,面对主副食品价格波动,要求后勤部门加强管理,充分挖潜,切实做好食堂价格稳定工作,保证“量足、价稳、质优”。第三,细化、精化服务项目,切实照顾好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学生的餐饮和住宿需求,培育和弘扬后勤服务文化,在后勤服务工作中体现人性化、人文化。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对饮食每个流程、环节的检查和检测,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卫生。

落实以学生为本,体现在认真细化帮扶环节,使每一位困难生都得到人文关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各类特殊群体的学生不断增加。目前,心理困难学生占2%左右,学习困难学生占3%左右,生活经济困难学生占15%左右,就业困难学生占20%左右。做好这些特殊群体的工作,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健全包括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学生借款、临时困难补助、助学金、奖学金等内容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建立“四困”学生档案,指定教师或者党员、学生骨干、高年级学长,开展“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分类采取措施。对心理困难学生,加大心理疏导力度,强化心理疾病干预机制,形成学校、家庭、专业医院“三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体制;对学习困难学生,成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设立“学习进步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对生活经济困难学生,健全综合帮扶机制建设,让贫困生无不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去年我们在全国较早推出了“助困教育券”,为上千名贫困学生发放10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把帮扶从“输血”变成“造血”。

落实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强化校园安全上,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安全感。人的生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生活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生存、学会逃生、学会保命,这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最基本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深入实践枫桥经验,发挥学校电子信息技术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群防、技防、物防”水平,校园至今没有发生过影响社会的群体性事件,被授予“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的称号。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其一,大力开展群防、群治。校、院两级成立由20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先锋突击队,协助学校做好安全工作;每年投入勤工经费200余万元,设立安全工作的勤工助学岗位近1000个,形成深厚的群防基础。其二,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不怕厌烦、不怕“扰民”,每年组织30次左右安全检查、消防和逃生演练,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学校快速处置各种事端的能力。其三,不断健全校园110防控服务体系,形成比较严密、高效的技防设施,有效震慑各类犯罪分子和不法人员,不断厚实平安校园的技防基础。

落实以学生为本,体现在推动校园文化繁荣,使每一位学生沐浴和谐文化。高校是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区”。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注入灵魂;高度重视“文化育和谐”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正确导向,严格教学纪律,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二是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学校的“红色家园”主题网站,在大学生中影响大、信任度高,是“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单位。其中的“家园论坛”,注册人数接近10万余人,平均每日发帖数达5000~6000次,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我们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作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情,紧紧把握网络话语权,打造强势的网络文化。三是夯实校园文化基础。14个二级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每月都有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300余个学生社团个性鲜明,活跃在公寓、运动场、教学楼等各个舞台上,使校园春色满园、奋发向上。(来源:教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