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军应该常态化制度化 非权宜之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18浏览次数:472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8分报道,2009年超过10万名大学生携笔从戎,而在2001年大学生入伍的只有2000人,9年来大学生入伍总量扩大了近60倍。

2009年冬季征召的大学生新兵刚刚走进军营的时候,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应邀来到了一个新兵连队,与新战士们谈话交流。在现场接受采访时公教授表示,这一次大学生参军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数量达到了较大的规模。

公方彬:不是大学生入伍当兵是新鲜事,而是今年是批量性的。既涉及到这批人的问题,也涉及到他影响别人的问题。

公方彬介绍说,我军历史上在延安时期、全国解放初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经有过数次大批高素质人才集中参军入伍的先例。不过这一次有着自身的特点,十几万大学生是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加入部队。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刘镇武上将表示,大学生当兵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大幅度提升了解放军的兵员质量。

刘镇武: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高了,对现代化武器装备操作使用就会更有利,更快形成战斗力。

对于这一点,曾经多年在各级军训部门任职的刘镇武上将专门指出,社会上有些人对我军官兵素质要求有着很深的偏见和误解。

刘镇武:我们过去带兵都有体会,一杆枪也有科学,100米打的准,200米就可能打的不准,你在正常气侯条件下打的准,你在有风的条件下可能打的不准,这是需要文化的,文化程度越高领会能力越快。实际上解放军打仗是最讲科学的,要懂军事科学、要懂得心理学、要懂得气象学、要懂得武器装备、要懂得信息化,没有这些打不了胜仗。

刘镇武上将还表示,大学生当兵入伍,然后从优秀人才中提拔军官,将为我军干部培养提供一个新渠道。有过士兵经历的大学生军官,具备自身的独特优势。

刘镇武:让他确实有军事基础、有部队生活基础,义务尽的好、军事基础好,又热爱部队工作可以提拔起来当干部。现在就是防止产生偏差,不是当了兵就可以当干部,不应该这样。当了一个优秀的士兵,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得到领导的认可,可以提干,提完干之后还应该系统地学一学军事,学一学指挥、学一学专业。这样我们军队的基础会更好,我们干部来源也增加了一条路。

参军入伍,现在成为了大学生人生选择中的一个重要选项。针对部队会不会继续招收大学生士兵,国防大学原副校长王文荣中将表示,吸收高素质兵员是我军人才建设的战略规划。

王文荣: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强国必须先强教。作为军队来讲强军也应该强教,一个是需要我们军队自身的强教,另一个层面就是可以依托国民教育强教。

但是,现在有部分人把鼓励大学生当兵简单的理解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项应急举措,王文荣中将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王文荣:对这个提法我有看法。如果仅仅把大学生入伍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个层次不够的,作为权宜之计那是不行的。两年以后他们走了还是会有就业问题。当然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允许这么做,但是长远来讲必须看的远一点、想的全一点。

王文荣中将说,大规模的大学生当士兵还是第一次,军地双方应该跟踪调查研究,总结好相关经验。

王文荣:我想应该要跟踪调查研究,不光我们军队自己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一起做。作为政策、作为长远机制还要论证,不要简单化了。

刘镇武上将也指出,我国应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入伍政策和机制,并使之规范化。

刘镇武:让他在法律上规定这就是青年人的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法律规定形成制度,对国家有好处,对军队有好处,对人才的培养也有好处。

刘镇武上将也通过中央台鼓励有志青年携笔从戎,为人生写下精彩的一笔。

刘镇武:这是有志气的表现。当兵绝不仅仅是学会武器装备的使用,既可以继续学文化,也可以学很多科学知识,更重要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的先进思想,对他一辈子都有好处。

来源: 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