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发现,后者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明显增多,
大学生首要职业目标是“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2008年1月~4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Universum公司共同实施的“2008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42.4%的人毕业后想进入外企工作,想去国企的人为19.2%,13.4%的人想去政府部门工作,希望自主创业的仅占6.3%。
而在11月下旬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进行的一项针对即将毕业的2009届大学生的调查中(1641人参加),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想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有20.8%,在国企工作的有20.3%,选择外企的仅有18%。“自主创业”成为这届大学生的首选,21.6%的人选择此项。
两个调查的平台不同,会给结果带来差异。但反差如此明显,确实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在金融危机蔓延后发生了显著变化——自主创业的人明显增多,想当公务员的人也更多了,“外企热”降温了。河北省教育厅调研组于近日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同自主创业,或希望今后能够尝试创业。
如今的大学生创业,越来越是在就业压力和政策引导下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当前就业机会从总量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不得不分流一部分人进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全国其他省市也相应出台了不少鼓励创业的措施,自主创业的发展机会让众多“理性”的大学生跃跃欲试。
理性还体现在对薪酬的预期上。麦可思公司进行的一项针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本科生在毕业前月薪期待底线平均值是1677元,而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是2483元,比预期的多了806元。
而在此前关于2006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大学生毕业前的月薪期待底线平均值,比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低了500元左右。
这说明,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工作时通常都降低了月薪期望值。进入工作岗位后,实际得到的报酬反而高于毕业前的期望值。
同时,这和企业为新员工提供的薪酬较低也有一定关系。企业不能很快判断一个大学生的能力,所给予的薪酬只是对其预期创造价值的一种投资。因此,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待遇的期望值不必过高,要提高薪酬待遇,只有靠自己的踏实努力。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日前发布的一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67.5%的大学生倾向于在“薪水普通,但能够充分发挥能力的单位”工作,只有11.1%的大学生愿意选择“高薪水,但发展不稳定的单位”。
两届大学生的对比调查还发现,虽然大学生的求职预期日趋理性,对职业目标的期待则比较稳定。2008届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众多职业目标中位于前四位的依次是“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55%)、“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53%)、“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37%)、“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32%)。
而在本报社调中心近日实施的关于2009届毕业生调查中,“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依旧居于首位(40.2%),接下来依次是“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37.6%)、“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37.0%)、“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34.6%)。“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一项排名略有上升。
“作为毕业生,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调整预期。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去寻求更好的发展。”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在文化、经济上的发展取决于其劳动队伍的训练,大学毕业生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麦可思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