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为高职发展带来新契机

发布者:宣传部1发布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1084

《浙江教育报》2019年12月2日报道 本报记者 汪 恒

“职业院校要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在近日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传递了这样的重要信号。根据《行动计划》,到2022年职业院校要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缘何在此时强调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我省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又积累了哪些相关经验?新政的出台,会对高职院校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记者就此走访了我省部分高职院校。

“做培训”不是高职“副业”

“实际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行动计划》的出台正是对此的细化和落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行动计划》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邵庆祥介绍。

业内曾将职业院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形容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职业培训的发展速度长期滞后。“传统观念上,大家认为学历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而职业培训是人力社保部门的事。高职院校也往往将培训工作视为‘副业’。”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伍红军说。在他看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培训做好了,也能反哺和促进学历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被普遍接受,职后培训的社会需求非常大。国外很多职业院校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此。”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荆认为。“职业培训针对的是存量的人力资源。要改进人力资源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这方面工作不可或缺。”邵庆祥说。在他看来,高职院校应该像重视学历教育一样重视职业培训。

阐明意义的同时,《行动计划》也为高职院校明晰了发展路径。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推动建设一批职业院校标准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基地、高水平培训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企业大学等。同时,《行动计划》也在政策上为各高职院校“松绑”,如提出院校的绩效工资总量在内部分配时要向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以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工作并不被计入工作量。新政在解决考核问题上有很大突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副处长叶素芳表示。

培训办出质量需要花心思

几年前,当浙江经职院与世界500强物产中大集团开始举办企业大学——物产中大管理学院的时候,校方考虑的并不是从中创收,而是希望以培训为切入点,打造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我们要为企业进行战略性培训。”邵庆祥解释。所谓战略性培训,就是要从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动力,推动企业转型着手,培训内容覆盖员工职业技能、组织效率、绩效考核、学习型组织打造等方方面面。“这种培训模式中,教师要变成培训讲师,再转型成咨询师。”邵庆祥说。

企业往往比较务实,要在培训方面建立牢固关系,就要解决他们的痛点。“企业员工有时候会有‘会做不会讲’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就擅长把其中的原理讲清楚;同时,通过培训完成技能考证,也对员工的长远发展有好处。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帮助企业制定相关标准的同时,培训精通标准的人员。”叶素芳说。“小微企业的培训规模较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同时为多个小微企业组班的方式,完成培训,形式相对灵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盛华介绍。

高职院校的培训对象中,除了企业职工,还包括了失业人员、职业农民等群体。如何针对相关群体的特殊性,做好培训工作?在衢职院,“衢州月嫂”已成为社会培训的一块金字招牌。徐荆介绍,学校从培训开办之初就在思考怎么打造特色和亮点,并确立了走中高端培训的思路。近年来,校方致力于打造包括服务、师资、培训在内的多项标准,希望通过标准制定来保障培训质量。同时,校方还和多地的家政企业合作,通过他们来了解毕业学员的后续发展情况,并获取雇主反馈,进而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金职院则提出了“培训+”的概念。“培训不应该随着集中培训等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应继续对学员进行后续跟踪服务。”叶素芳说。比如农村景观的培训结束后,教师要跟进学员所设计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完成。果蔬种植技术培训的指导会陪伴学员完成一个生产周期。

离真正“敞开校门”还有多远

《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要在5000万人次以上。要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各职业院校的培训能力和教学资源将经受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要主动挖掘各类群体的需求,不能再有‘坐等靠’心理。”伍红军表示。在他看来,院校很多原本只对校内开放的资源,未来都将面向社会共享。“培训的事情也不能由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独揽,各相关二级学院也可以有所作为。”徐荆表示。“以往一些企业不愿意和职业院校合作,有时候是因为学校没有找准企业的需求点,课程设计跟不上企业的要求,所以企业不感兴趣。”邵庆祥告诉记者。他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在提高服务产品的含金量上努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入职、考证等培训形式。

师资是高职院校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能上好学历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一定就能讲好培训课。”叶素芳指出。“培训对象的背景更为多元,如果授课内容让他们觉得没有收获、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老师只是在讲一些皮毛,培训效果自然不会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冶红说。职业培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还对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院校要让教师真正下到企业和一线,不能再流于形式,不然就没法深入了解社会上的各类需求,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也会无从说起。”伍红军说。

面向社会各类群体举办培训,也意味着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要有的放矢。“每类群体的需求都有差异。高职院校的培训不能泛化,需要更加个性化,对症下药。”伍红军告诉记者。在叶素芳看来,高职院校可以为培训准备更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可以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技能培养这样的顺序来设计,同时把本校原有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融合进来,帮助学员走好职业发展之路。”叶素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