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离不开全局观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7-04浏览次数:1048

作者:李焦明《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1日 10版)

  目前,各高校正在修订2017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关于教与学,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教材、教法需统筹考虑,教改之外还要“学改”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把目光只局限在校内课内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如此目光短浅,只将眼界局限于校内课内“第一课堂”,还应关注校内课外的“第二课堂”、校外国内的“第三课堂”、国外的“第四课堂”以及E-LEARNING的“第五课堂”。“五堂”联动多种形式多元化才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人才,应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国外游学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只关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还应关注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专业学生社团、科技兴趣小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杰出人才培养、技能大赛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不能仅停留在课程的增删、课时数的调整等浅层次层面,应着眼于课程如何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简单重复、错位交叉,如何将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理念引入课堂、引进教材,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考试改革,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推出哪些具体的举措,这些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考虑。

  目前,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是很多高校急需解决的。如果人才培养方案仅从教师角度出发关注教学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基于学生视角,着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从某种程度来说,怎样学比怎样教更重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教改的同时如何“学改”,让学生会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具体有效的措施。创新教育,理论上不需要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可以考虑与专业结合,把激发创新欲望、开发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教会创新方法、捕捉创新设想、提升创新能力作为重心,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要补的三剂“药”

  “不抓智育,会出次品,不抓体育,会出废品,不抓德育,会出危险品。”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以德育为先,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具体到每门课程、每个环节、每项活动,都应从德育角度予以考虑。

  实践层面的内容应该在人才培养中得到更多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如何充分吸纳学校所在社区企业外部资源,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选聘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职责和参与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让企业有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从而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安全、环保、纪律、文化等方面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教学环节,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缺乏细化的具体措施。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学系统的全力以赴,同时也是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的职责所在。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也就是说,不能教学系统“唱独角戏”,学生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也应提出与之配合的方案,具体包括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等,都要渗透育人元素,从而实现从学生进校门到毕业,全员全程育人。

(作者:李焦明,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授)